墨案 InkPad X 简评及牢骚

本来想录视频,毕竟各种交互录成视频会直观一些,但录完发现时间太长,想说的太多没写逐字稿一口气也没说清楚,录音笔和 iPhone 录音速度还不一样没法校准,所以下次再当视频 up 主啦。


买墨案 inkPad X 还是冲动消费,看到有人吹,去查参数,纸面性能不赖,大屏、四核处理器、Android 系统,价格也不错,而且有人提到可以装第三方应用,没查怎么装也没查竞品就下单了。

10 英寸屏幕是什么概念,屏幕长宽比 4:3,对角线 10 英寸,算一下大约是 20 × 15 厘米,比大部分手机或阅读器都大,在移动设备里算非常可观,但对应到纸质书就是只比 32 开略大,或者 A5 纸左右。这个尺寸看漫画或文字为主的内容绰绰有余,但要看 PDF 可能还是吃力。A4 纸的尺寸是 210 × 297 毫米,面积大约是屏幕的两倍,放到这个屏幕上竖过来看就是缩放到 70% 左右,如果原来字号不大,缩小了就更局促。裁边重排也是解决方案,只是我顾虑最终效果既吃算法又吃文档。如果是读文献,可能还是打印出来更好用,也方便手写批注。

我还有一个 Kindle Paperwhite,之前主要是乘车通勤时看,它尺寸小,可以单手手持,而且有些衣服口袋也装得下。inkPad X 比 A4 纸小,也不算太厚,可以放入为 A4 纸设计的公文包或书包,便携性不算短板;但单手拿不了,就只能坐稳了看,虽然尺寸大了读起来舒服,但能凑合读的场合也少了。

PW 所有操作都慢,尽管看书本身影响略小,所以就有点期待 inkPad X 的四核处理器。但受制于电子墨水的拖累和 Android 安迪比尔定律影响,平时操作并没有感觉多快,和液晶屏的 iPad 自然没法比,但和几年前的 PW 相比也没有显著改善,触摸操作也没有画面上的反馈。有人提到屏幕供应商元太的高分辨率产品被 Kindle 垄断,但我怀疑受制于产品定位,这款屏幕的其它参数也没有做到很高。

墨案在 inkPad X 之前还有一款功能更全的智能电子纸 W7,看起来 inkPad X 是把给它做的系统直接拿来用。启动器上日历有独立的 Tab,系统自带应用还有电子邮件和计算器,这些功能大概更适合办公,对阅读器可能并不算必需。我自己的电子书大部分在 Kindle 上,小部分在豆瓣阅读,系统里没有 Google Play,应用商店并没有这两款应用。不过中亚和豆瓣阅读各自的官网都可以下载 apk 包,算是可以用,除了 Kindle 诡异的开屏广告。后来得知豆瓣阅读有一个电子墨水屏专用的版本,其它阅读器的商店好像有,但我也没找到单独的 apk 包下载。

做设计的原则是限制越多越容易,因为你可以更快地砍掉可能性低的选项。Kindle PW 的系统好像是个魔改 Linux,功能并不多,也没有拓展性,但基本功能还算好用。相比之下 inkPad X 屏幕大,又用了个无比通用的系统,界面打磨不够细致就显得比较粗糙,自带应用的图标不好看,顶部状态栏和下面界面中的线条粗细也不一样。多看阅读的控件比别的应用大一圈,好用是好用,总让人怀疑 PPI 没设置好。至于阅读首页浪费海量的屏幕面积显示阅读时长之类的数据,只能说这都是何必呢。

阅读应用本身,Kindle 和豆瓣阅读都是给液晶屏的设备设计的,在电子墨水屏上就不太适用,比如动画拖沓,颜色太多,黑底灰字的暗色模式会和重影叠在一起完全无法分辨。豆瓣阅读的翻页是类似 Kindle 的原地淡入淡出,效果还好,字体可以选择思源宋体或思源黑体,就是只有四档字号可选,行距边距都调不了。Kindle 可以调字号、页边距和行距,但动画就非常可怕,要么整页横移,要么是完全模仿纸张的「翻页」,不管哪种都是对整面屏幕的狂轰滥炸。

再者,这样模仿纸张的翻页动画逻辑上是有漏洞的。纸质书摊开后会有左右页,你每次翻页后都是连看两页(横排先左后右,竖排先右后左),两页一翻。而 Kindle 并没有左右页,它的做法相当于一本书摊开一面,只有一侧有字,一页一翻。如果为了模仿纸质书,恐怕不如 Galaxy Z Fold2 或 Microsoft Duo 这种屏幕本身就分为两页的设备更像回事。

另外这些阅读应用在书架界面都用了封面的缩略图,一方面这些书原来的开本就不小,再缩小一轮就更难分辨;另一方面这块屏幕灰阶也很少,如果在下拉菜单里关闭自定义对比度,文字颜色就淡,正文就看不清,打开对比度图片颜色就会太深。如果封面本来就是深色调,就会变成一团黑影。我怀疑这也是电子墨水屏幕压成本的地方。多看和豆瓣阅读在封面图下会显示书题,Kindle 在网格模式下只有封面,列表模式可以显示完整书名,可这个完整除了书名还有集市大喇叭循环播放的推荐语,有的推荐语实在太差,完全曲解原书内容,真不如不写。

Kindle 不能看豆瓣阅读买的书,iPad 则是功能太丰富,虽然有一众阅读器应用,但只把它当作阅读器又太过屈才。到 inkPad X 这种更开放、可以从多个商店买书的设备上,看书的复杂性就冒了出来。纸质书买回家就脱离了许多商品属性,完全是你的所有物,变成了独立的信息载体和排版装帧的实践,可以放到自己的书柜里自由排列,但电子书商店会把书和商店牢牢绑定。李敖那样狡兔三窟的藏书家要记住哪本书在哪个书房哪个书柜,电子书的买家就要记住哪本书是怎么买的。而每个商店都想获得更多的用户,挖下波涛汹涌的护城河。热门书每个商店都会推,相互之间就很难区分。就算跳过中间环节直接签约作者发售独家作品,发行渠道也是一个必须记住的选项。书不再是你拥有的一件物品,而是书商给你的一个无限期租用权,无怪乎卖得便宜。纸质书顶多夹上防盗磁条,电子书商则希望获得更多数据,Hacker News 上还有人抓包 Kindle 会收集哪些数据。问题可以问你能否容忍书商保留越来越多的权力,但大多数用户并没有太多选择,集体诉讼太激烈,温和的回答方式又有什么呢。

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对纸质书也是劈头盖脸的革命。一方面排版软件比铅字易用,又能排出比铅字更好的效果,另一方面互联网又改变了图书分发的渠道,影响了纸质书的卖法。但电子书通用的排版可能不适用每本书的内容;纸质书或 PDF 的离线排版可以专书专用,尤其是格式复杂,有大量图标、代码块、公式的书,而在线排版这样越通用的方案就越难面面俱到,质量就难以保证。纸质书成熟发达的产业链还在,审校、排版、印刷等方面质量可以更高。

少数书商有 DRM-free 的选项,例如 Manning 下单后可以下载多种不同的格式,甚至能一键发送到你的 Dropbox。还有 Gumroad 和 Humble Bundle 之类,虽然它们不是单纯的书商。这算是在分发上非常利好买家的选项,我也希望这样的商家能吃饱长壮,但它们也要解决电子书格式和技术上的问题。

买书读书从来就不容易,博闻强识者凤毛麟角,搬家足以让囤书者汗毛倒竖,电子书商会无情地提醒你这本书你已经买过,电子书又面临无数种不完美格式的相互竞争。我们为什么对书有如此深厚的感情,正在与书与书之间令人着迷的差异以及它们描述的宇宙。

两点补充。一,如果你搜索这个产品,最好带上墨案的品牌,因为国外还有另一个厂也有一款 10 英寸的阅读器,也叫这个名字,但和墨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。二,如果你像我一样从国外买,记得这东西有电池,容量高达 3800mAh,物流要走专门的通道。